目前“醫院+互聯網”移動互聯程度低,流程優化仍是主要驅動力,基于“優質患者服務體驗”的線上線下診療服務仍未形成等等。
上一篇講到互聯網醫院建設中不可忽視的3個點,分別是
高度關注診前及診中,重視預約掛號及診中體驗,對診后、健康管理等關注度不高、移動互聯度不高
以“流程優化”為驅動力,醫患溝通、診后指導、社群溝通等深層次體驗優化不足
醫院以單獨主體開展,單病種縱向服務平臺、區域性跨院醫療服務平臺、醫患社區型服務平臺等還遠未形成
一、“分級診療”的改革初衷未能實現,品牌醫院、公立醫院仍然居于主導地位,民營醫療面臨發展挑戰
醫院推進互聯網+的目標之一,在于落實國家提出的“分級診療”政策,通過互聯網手段實現分區域、分醫院、分患者人群的分級診療,而這些在現實“醫院+互聯網”的實踐中不幸落空。
“醫院+互聯網”目前的推進主體仍是醫院,區域性醫院診療平臺及全國性醫院診療服務平臺還是快速成長中,各自為政的結果就是各自謀生,就是各自為戰,此種態勢下有品牌影響力的醫院、公立三甲醫院、國營特色專科醫院占據行業領導地位,仍然深受患者青睞,他們的掛號依然難,他們的服務體驗依然弱,因為患者并沒有分流,該來的依然來,小病患者依然來。
相對應的,即使民營醫院推出自有APP,民營醫院和支付寶、微醫、春雨醫生等合作入駐,在有三甲醫院可以選擇的情況下,恐怕很難給出到民營醫院看病的理由,對于廣大民營醫院來說,其仍然面臨生存危機,患者仍然少,其仍然要依靠高藥價、高檢查費和高診療費生存,分級診療與其無益,更談不上“發展的東風”,當然其可以創新成長、“彎道超車”,可這也對“醫院+互聯網”所推動的“分級診療如何推進”等提出了更高要求。二、“醫聯體”向患者端深化推進,醫院、專家和患者互動增加,但醫療服務透明性、參與性和過程仍顯不足,醫生集團價值有待深度挖掘每家醫院都或多或少的和“醫療聯合體”為關聯,而目前推進的“醫院+互聯網”大潮將更多的著眼點放在了“患者診療流程”優化上了,而對于“醫聯體”的改善、對于患者“互聯網會診”的提升,大部分醫院還有很長的路要走。
站在移動醫療O2O的發展角度來看,傳統醫院線下的醫療服務體系已經相當完備,線上的患者服務體系尚在構建中,而基于患者“全周期診療、線上線下協同服務、醫患社群溝通”的優質患者O2O體驗并未形成,會員服務、產品設計、流量周轉等還沒有實現有效閉環,“醫院+互聯網”的戰略使命遠未完成。
四、醫院獨立驅動前行,藥械廠商、保險廠商等并未介入,封閉式變革明顯,開放“健康服務生態圈”構建尚需時日目前的“醫院+互聯網”的商業革新還在穩步推進中,醫院獨善其身,對于以“患者診療業務流程”改善為重點的醫院革新積極異常,對于同一健康服務生態內的醫藥廠商、器械廠商、保險廠商等則關注度不高,開放度不夠,聯系度不緊密,這些關聯群體被本能排除在“醫院+互聯網”的商業革新之外。“醫院+互聯網”的目標在于打通線上線下,推動全周期診療服務,而這些離不開醫藥、器械和保險等相關群體的協同推進,需要他們支持相應產品、提供相應健康服務,雙方也可以聯合研發產品,共同推進。“醫院+互聯網”的生態不單單包括醫院,更囊括所有為患者服務的健康類商業主體,醫院的互聯網化改革不應是“閉門推進”,保持向相關業務合作伙伴的數據對接、端口開放,保持相應的數據同步、服務對接,醫院的移動醫療O2O變革將更加通暢。從“醫院+互聯網”整體發展來看,醫院的推進現狀不容樂觀,其大多在推進淺層次變革,更加著眼于患者診療流程優化,更加傾向于“封閉式變革”,這與“醫院+互聯網”的改革目標是相背離的,也是孤立于“健康服務生態圈”之外的“服務技術革新和業務流程改進”,即使改革成功也未必能適應生態圈的新變化。“醫院+互聯網”是一場深透的商業革新,是傳統醫院擁抱移動醫療的絕佳機會,是“健康服務生態圈”形成的必經路徑,而醫院在推進中更應注意以下五項關鍵對策,以保證“醫院+互聯網”商業革新的事半功倍,馬到功成。1.以“患者全周期診療”為革新指引,“患者診療流程改善”只是其中重要一環,強化診前掛號、診中檢查等服務的同時,積極深化診后服務,推進診前、診中和診后的全方位服務協同。
2.推進“醫聯體”協同升級,“醫院+互聯網”的改革絕不僅僅是醫院本身,其更應關注“醫聯體”的同步升級,適度開放患者端口,提升患者參與度,提高會診透明度,強化診后的服務質量提升。3.強化“跨院式”區域協同,適度提升醫院的信息化水平,積極對接各技術端口,亮化區域內跨院掛號同步、面診對接、診后協同和慢性病管理等服務,實現區域內各醫療服務主體的有效對接。4.亮化“醫院品牌社群”建設,高度重視醫生患者溝通,在前期醫患“輕問診”的基礎上強化診中溝通、診后隨訪、生活指導等,推動線下健康講座、主題健康微分享等活動的開展,推動醫生患者的和諧互動。5.積極對接“健康服務生態圈”,快速推進醫院移動互聯網化步伐,同時適度開放醫院服務端口,對接各類醫藥器械等健康服務關聯廠商,推進醫學新課題研究,強化“健康服務生態圈”內部的高效互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