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2021版病案管理質控指標的發布,目的是讓我們規范臨床診療的行為,促進醫療服務的標準化與同質化,能夠推動醫院從人員、制度、管理模式上作出大變革。那么對于醫院病案管理人員來說,春天應該說是真正的開始。”
“超過95%的醫療信息來源于病案,確保病案數據的準確性,才能讓病案真正體現醫生勞動價值,為‘國考’評價、DRG付費提供數據支撐。”國家制定5大類27條病案質控,把病案管理上升到“新高度”,引導各醫療機構進行標準化的病案管理,從而提升病案內涵質量。 新版指標不僅涵蓋門診、住院病案的規范書寫,也覆蓋管理各個環節。這將促使醫院更加注重病案全過程管理,及醫療行為的可追溯性分析。可追溯性就是病歷記錄前后一致性、邏輯性追溯,例如病人手術記錄上寫著做輸卵管切除,出院記錄、病案首頁上是否真實反映,數據邏輯是否準確。國家將針對醫院病案管理進行考核與排名,醫院想交出“標準答卷”,就要從數據源頭抓起。醫生的病歷有沒及時寫,提交時有沒達到質控要求,要在運行病歷階段、記錄過程中實時去抓。如果病歷出科了,在終末環節病案室再去審核與糾正,很難滿足質控要求。理解了指標,才能從定義上去開展病案流程管理,這很關鍵。5大類指標中,首次從國家層面提出人力資源配置指標,也是因為在DRG付費下,病案員、編碼員真的能產生效益,關系到醫院的收入與醫生勞動價值。此類指標考核相關人員的月均負擔病歷數,而數量維度的標準仍在研討,以編碼員為例,浙江省在制定2016年病案聯合質控標準時,醫生就提出月均負擔應不得高于800份/人。為更好的與國際接軌,讓編碼準確性不斷提高,根據目前中國醫院具體情況,有條件的醫院建議月均負擔400份/人。新版指標強調了入院記錄、手術記錄等病歷的24小時完成率,個性化病歷越來越少,醫生往往在醫療活動終末環節補錄,導致病歷內容復制粘貼、修改等問題而產生醫療糾紛,這樣的例子很多。
以編碼質控為例,首先要建立豐富的醫學術語庫與數據規則庫,為智能系統運算提供“原料”與邏輯。醫院在引入基于AI技術的病歷質控系統時,根據醫院實際需求進行醫學標準術語與病歷質控規則整理。其次要加強人才隊伍建設以及對于相關科室的監督管理,加強全院對于病案管理質量的重視,才能全面提升病案質量管理。